当前位置:首页>诗词大全>杨万里

好事近

〔宋代〕杨万里

yuèwèidàochéngzhāi
xiāndàowànhuāchuān
shìchéngzhāiyuè
línxiūzhú
jīncáishìshísān
yuè
wèishìqiūguāngjué
kànshíshíliù

月未到诚斋,先到万花川谷。不是诚斋无月,隔一林修竹。如今才是十三夜,月色已如玉。未是秋光奇绝,看十五十六。
译文

月未到诚斋,先到万花川谷。不是诚斋无月,隔一林修竹。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,先照到了万花川谷,不是书斋没有月光,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。

如今才是十三夜,月色已如玉。未是秋光奇绝,看十五十六。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,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。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,到了十五、十六日夜晚你再看,那才是最好的。

月亮还未照到我的书斋前,先照到了万花川谷,不是书斋没有月光,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。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,圆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样。秋月还没到最美的时候,到了十五、十六日夜晚你再看,那才是最好的。
注解
1
诚斋:杨万里书房的名字。
2
万花川谷:是离“诚斋”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。在吉水之东,作者居宅之上方。
3
修竹:长长的竹子。
4
奇绝:奇妙非常。
赏析
“月未到诚斋,先到万花川谷。”“诚斋”,是杨万里书房的名字,“万花川谷”是离“诚斋”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。开篇两句,明白如话,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,却照到了“万花山谷”。作者用“未到”和“先到”巧设悬念,引人遐想。读完这两句,人们自然地要问:既然“诚斋”与“万花川谷”相去不远,何以月光照到了“万花川谷”,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?紧接着两句“不是诚斋无月,隔一林修竹。”使悬念顿解,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。原来,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,遮蔽了月光。本句中的“隔”字与“修”字看似平平常常,实则耐人琢磨,有出神入化之妙。试想,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,修长挺拔,怎么会把月光“隔”断?寥寥十一字,既解开了“月未到诚斋”的疑窦,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,环境幽雅僻静。《宋史》记载,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,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,后来“……以书谈始相见,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,万里服其教终身,乃名读书之室曰‘诚斋’。”这样,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“诚斋”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,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。 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,用“未到”和“先到”点明,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,而“万花川谷”已是月光朗照。下片四句,便描写“万花川谷”的月色。“如今才是十三夜,月色已如玉。”两句中只有“如玉”二字写景,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,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、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。“才”字与“已”字相呼应,使人想到作者在“十三”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,有些喜出望外;也使人想到,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,令人陶醉,但“十三夜”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。那么,何时的月色最美呢?任人皆知,阴历的十五、十六日月亮最圆,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。这样,词的结尾两句,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:“未是秋光奇绝,看十五十六。”“未是”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,剔透晶莹的境界,推出一个“秋光奇绝”的新天地,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。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,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,说明作者对未来、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。
创作背景

杨万里的诗

  • 小池

    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。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

  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

    毕竟西湖六月中,风光不与四时同。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

  • 虞丞相挽词三首

    保奭方为左,希文自请西。不劳三尺剑,已办一丸泥。已矣归黄壤,伤哉梦白鸡。清风谁作诵,何石不天齐?

  • 闲居初夏午睡起

    梅子留酸软齿牙,芭蕉分绿与窗纱。日长睡起无情思,闲看儿童捉柳花。

  • 初秋行圃

    落日无情最有情,遍催万树暮蝉鸣。听来咫尺无寻处,寻到旁边却不声。

  • 宿新市徐公店

    篱落疏疏小径深,树头花落未成阴。儿童急走追黄蝶,飞入菜花无处寻。


好事近题解

  词前小序点明全词的中心是“望月”,同时点明时间是“七月十三日夜”,地点是“万花川谷”。


关于宋词三百首的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