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都诗词网/诗人列表/全部诗人
-
启功
启功(1912——2005),自称“姓启名功”,字元白,也作元伯,号苑北居士,北京市满人。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。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、教育家、古典文献学家、鉴定家、红学家、诗人,国学大师。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、教授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、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、博士研究生导师、九三学社顾问、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,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,中国佛教协会、故宫博物院、国家博物馆顾问,西泠印社社长。
-
蔡文炳
暂无此诗人的简介,我们正在努力完善中。
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,欢迎参与我们的修正。立即完善>> -
梁羽生
梁羽生(1924.3.22~2009.1.22),原名陈文统,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,与金庸、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,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。
-
夏征农
夏征农(1904.01.31~2008.10.04)江西丰城市人,夏光庭(夏远)40世孙。曾求学于金陵大学(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)中文系(现南京大学中文系)、复旦大学。曾任新四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、中共苏中四地委宣传部部长、苏中公学校长、苏中建设大学副校长、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。建国后,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,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,中共山东省委常委、副书记,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,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,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,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,上海市社联、文联主席,复旦大学党委书记,上海大学首席顾问,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总编辑委员会,《辞海》,《大辞海》主编。
-
现代无名
指一种文化形态,与共名相对。
-
黄万里
黄万里(1911年8月20日—2001年8月27日),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、清华大学教授。近代著名教育家、革命家黄炎培第三子,早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(现西南交通大学),后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,是第一个获得该校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。曾因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而被错划为右派。黄万里一生主要反对过两项水利工程,一是三门峡工程,另外是三峡工程。2001年8月27日病逝于北京。
-
无名氏
无名氏
-
张仲景
张仲景(约公元150~154年——约公元215~219年),名机,字仲景,汉族,东汉南阳郡涅阳县(今河南邓州市)人。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,被后人尊称为医圣,南阳五圣之一。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,写出了传世巨著《伤寒杂病论》。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,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,是中医的灵魂所在。在方剂学方面,《伤寒杂病论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,创造了很多剂型,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,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。
-
李世民
唐太宗李世民(599年-649年),唐朝第二位皇帝,在位23年,年号贞观。名字取意“济世安民”,陇西成纪人(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)。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,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。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,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,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,为后世明君之典范。庙号太宗,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,葬于昭陵。
-
陆游
陆游(1125—1210),字务观,号放翁。汉族,越州山阴(今浙江绍兴)人,南宋著名诗人。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,高宗时应礼部试,为秦桧所黜。孝宗时赐进士出身。中年入蜀,投身军旅生活,官至宝章阁待制。晚年退居家乡。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,内容极为丰富。著有《剑南诗稿》、《渭南文集》、《南唐书》、《老学庵笔记》等。
-
曾巩
曾巩(1019年9月30日-1083年4月30日,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-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),字子固,世称“南丰先生”。汉族,建昌南丰(今属江西)人,后居临川(今江西抚州市西)。曾致尧之孙,曾易占之子。嘉祐二年(1057)进士。北宋政治家、散文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为“南丰七曾”(曾巩、曾肇、曾布、曾纡、曾纮、曾协、曾敦)之一。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。
-
秦观
秦观(1049-1100)字太虚,又字少游,别号邗沟居士,世称淮海先生。汉族,北宋高邮(今江苏)人,官至太学博士,国史馆编修。秦观一生坎坷,所写诗词,高古沉重,寄托身世,感人至深。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,多有遗迹。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,丽水的秦少游塑像、淮海先生祠、莺花亭;青田的秦学士祠;湖南郴州三绝碑;广西横县的海棠亭、醉乡亭、淮海堂、淮海书院等。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,墓碑上书“秦龙图墓”几个大字。有秦家村、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。
-
陈与义
陈与义(1090-1138),字去非,号简斋,汉族,其先祖居京兆,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,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(现在属河南)。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,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(1138年)。北宋末,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,同时也工于填词。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,却别具风格,尤近于苏东坡,语意超绝,笔力横空,疏朗明快,自然浑成,著有《简斋集》。
-
陈师道
陈师道(1053~1102)北宋官员、诗人。字履常,一字无己,号后山居士,汉族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,起为徐州教授,历仕太学博士、颖州教授、秘书省正字。一生安贫乐道,闭门苦吟,有“闭门觅句陈无己”之称。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,江西诗派重要作家。亦能词,其词风格与诗相近,以拗峭惊警见长。但其诗、词存在着内容狭窄、词意艰涩之病。著有《后山先生集》,词有《后山词》。
-
王若虛
1174~1243金代文学家。字从之﹐号慵夫﹐入元自称滹南遗老。真定城(今河北城)人。早年尽力于学﹐以其舅周昂和古文家刘中为师。章宗承安二年(1197)擢经义进士﹐官鄜州录事﹐历管城﹑门山县令﹐皆有善政。入为国史院编修官﹐迁应奉翰林文字﹐又奉使西夏﹐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﹐留为著作佐郎。哀宗正大间在史院主持史事﹐修《宣宗实录》﹔书成﹐迁平凉府判官﹔不久召为左司谏﹐后转延州刺史﹐入为直学士。金亡北归﹐隐居乡里以终。他颇有政治才能﹐然而由于多年居于闲散的位置上﹐没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。为人滑稽多智﹐而能雅重自持﹐谋事详审。
王若虚是金代的重要学者﹐精于经﹑史﹑文学﹐独步一时。元初文学家李冶在《〈滹南遗老集〉序》中指出:"今百余年﹐鸿生硕儒﹐前后踵相接。考其撰着﹐訇磕彪炳﹐今文古文﹐无代无之﹐唯于议论之学﹐殆为阙如"﹐惟"滹南先生学博而要﹐才大而雅﹐识明而远。所谓虽无文王犹兴者也"。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在学术上的独特地位。其经学﹑史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成就﹐主要反映在所著《滹南遗老集》中。此书共45卷﹐包括《五经辨惑》2卷﹐《论语辨惑》5卷﹐《孟子辨惑》1卷﹐《史记辨惑》11卷﹐《诸史辨惑》2卷﹐《新唐书辨惑》3卷﹐《君事实辨》2卷﹐《臣事实辨》3卷﹐《议论辨惑》1卷﹐《著述辨惑》1卷﹐《杂辨》1卷﹐《谬误杂辨》1卷﹐《文辨》4卷﹐《诗话》3卷﹐杂文及诗5卷。其学术论著部分﹐辩难驳疑﹐不落窠臼﹐对汉﹑宋儒者解经之附会迂谬以及史书﹑古文句法修辞之疏误纰漏﹐多有批评订正。其《文辨》﹑《诗话》专门论文论诗﹐虽未形成完备的体系﹐却从始到终﹐观点鲜明﹐有不少独到见解。
王若虚的文学理论﹐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的。在金代文坛上﹐某些作家竞靡夸多﹑追奇逐险的倾向比较突出。王若虚以理论家的器识和胆略﹐与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争。在文学和生活关系的看法上﹐王若虚主张写"真"去"伪"﹐反映客观现实﹐以为"哀乐之真﹐发乎情性"(《诗话》上)﹐"文章唯求真是而已"(《文辨》一)。有鉴于此﹐象罗可的咏雪之作"斜侵潘岳鬓﹐横上马良眉"﹐他就直以"假雪"斥之(《诗话》中)。对于主张"无一字无来处"和以"经史雅言﹐晋宋清淡"作为诗文素材的 黄庭坚﹐他也进行了批评﹐指出其"夺胎换骨﹐点铁成金"的 作诗方法不过是"剽窃之黠者"(《诗话》下)。其实黄庭坚的"点铁成金"﹐就是用 古语来达意表情﹐不完全同于剽窃。这在 苏轼诗里已是铺排古典成语。但王若虚只对苏轼的"山川之秀美﹐风俗之朴陋﹐贤人君子之遗迹﹐与凡耳目之所接者﹐杂然有触于中﹐而发于咏叹"(《 江行唱和集叙》)以及"有为而作"(《凫绎先生文集叙》)等主张﹐推崇备至。对主张"情发于中﹐文形于外"的 白居易的诗作﹐则认为"情致曲尽﹐入人肝脾﹐随物赋形﹐所在充满﹐殆与元气相侔"(《诗话》上)﹐"妙理宜入人肺肝"(《论诗》)。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﹐王若虚同意周昂的主张:"文章以意为之主﹐字语为之役"(《诗话》上)﹐"凡文章巧于外而拙于内者﹐可以惊四筵而不可适 独坐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得首肯"(《文辨》四)﹐把思想内容放在突出的地位﹔强调"辞达理顺"(《诗话》下)﹑"浑然天成"(《诗话》中)﹐对于"不求是而求奇"(《诗话》中)﹑"不求当而求新"(《诗话》下)的倾向提出了中肯的批评﹐指出"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﹐平易多于奇险﹐始为知本末"(《文辨》四)。但是﹐形式主义的影响在王若虚身上也偶尔有所流露﹐比如他对 司马迁的评价就失之偏颇。他曾说过:"司马迁之法最疏﹐开卷令人不乐"(《文辨》一)﹔又说:"迁虽气质近古﹐以绳准律之﹐殆百孔千疮"。(同前)从而暴露了他的理论的不彻底性。
王若虚的诗文创作亦颇为可观。周昂在评论时人之文的时候曾经指出:"正甫之文可敬﹐从之之文可爱﹐之纯之文可畏也。"(刘祁《归潜志》卷十)其文不事雕琢﹐唯求理当﹔其诗以白居易为法﹐崇尚自然﹐能曲尽情致。其创作实践和理论能保持一致。
所著《滹南遗老集》45卷﹐续1卷﹐有《四部丛刊》影旧钞本﹑《丛书集成》本。《滹南诗话》3卷﹐有《历代诗话续编》本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霍松林等校点本。 -
赵子昂
赵子昂,名孟,字子昂,号松雪,别号欧波、水晶宫道人等。生于南宋理宗宝佑二年(公元1254年),卒于元英宗二年(公元1322年),终年六十九岁。吴兴(今浙江湖州)人,宋宗室,
赵匡胤十一世孙,秦王德芳之后。年十四,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,宋亡后,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,累官翰林院学士承旨,荣禄大夫,元史云其生前“被遇五朝,官居一品,名满天下”。死后封魏国公,谥号文敏。
赵子昂博学多才,诗词、书法、绘画、音乐造诣均深,特别是书画方面最为突出。他是元代最负盛名的杰出书法家,是元代书坛托古改制的主将。同时他还是书画理论家,竭力提倡直接取资晋唐,主张作书要有古意,反对“近体”即南宋书风。他身体力行,广泛涉猎古代名迹,刻苦临学,窥察精奥,兼收并蓄,博采众长,融会贯通,自成一体,成为“本朝第一”。尤其是他以遒丽书风见长的行、楷书方面的艺术成就,和他倡导的“书画同源”,强调绘画中用笔的书法趣味,不仅左右了元朝一代的书风画界,而且对明、清两代,甚至对现代也具有深远的影响,在我国书法史上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。
赵子昂一生书写了大量书法作品,从他的传世墨迹,显现出他早、中、晚年不同师承的风格的变化。他四十七、八岁至六十三、四岁之间,是他书法艺术成就的最盛期,其小行书《洛神赋》、《前、 后 赤壁赋》、《吴兴赋》现存浙江省博物馆;其《兰亭十三跋》现由日本高岛氏收藏。其行书〈万寿曲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