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>诗人集合>陈襄

陈襄 简介

陈襄

陈襄 chén xiāng

宋代诗人

(1017—1080)宋福州候官人,字述古,人称古灵先生。与陈烈、周希孟、郑穆友称“四先生”,倡理学。仁宗庆历二年进士。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,论青苗法不便,出知陈州、杭州。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、银台司兼侍读,判尚书都省。尝荐司马光、苏轼等三十三人。有《古灵集》。

本名陈襄别名
字号所处时代宋代
民族族群出生地
出生时间去世时间1080年(庚申年)
主要作品《白头》、《病骥》、《常州郡斋六首》、《常州郡斋六首》、《常州郡斋六首》等
主要成就

同期其他诗人

  • 宋江

    宋江

    宋江(1073年—1124年),字公明,绰号呼保义、及时雨、孝义黑三郎,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《水浒传》中的主人公。在本书结局被朝廷立庙,因为十分灵验,得到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供奉。

  • 文天祥

    文天祥

    文天祥(1236.6.6-1283.1.9),字履善,又字宋瑞,自号文山,浮休道人。汉族,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县)人,南宋末大臣,文学家,民族英雄。宝祐四年(1256年)进士,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。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,被扣留。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,由南通南归,坚持抗元。祥兴元年(1278年)兵败被张弘范俘虏,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,后在柴市从容就义。著有《过零丁洋》、《文山诗集》、《指南录》、《指南后录》、《正气歌》等作品。

  • 欧阳修

    欧阳修

    欧阳修(1007-1072),字永叔,号醉翁,晚号“六一居士”。汉族,吉州永丰(今江西省永丰县)人,因吉州原属庐陵郡,以“庐陵欧阳修”自居。谥号文忠,世称欧阳文忠公。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、史学家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王安石、苏洵、苏轼、苏辙、曾巩合称“唐宋八大家”。后人又将其与韩愈、柳宗元和苏轼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

  • 柳永

    柳永

    柳永,(约987年—约1053年)北宋著名词人,婉约派代表人物。汉族,崇安(今福建武夷山)人,原名三变,字景庄,后改名永,字耆卿,排行第七,又称柳七。宋仁宗朝进士,官至屯田员外郎,故世称柳屯田。他自称“奉旨填词柳三变”,以毕生精力作词,并以“白衣卿相”自诩。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,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,创作慢词独多。铺叙刻画,情景交融,语言通俗,音律谐婉,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,人称“凡有井水饮处,皆能歌柳词”,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,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,代表作《雨霖铃》《八声甘州》。

  • 叶绍翁

    叶绍翁

    叶绍翁,南宋中期诗人,字嗣宗,号靖逸,处州龙泉人。祖籍建安(今福建建瓯),本姓李,后嗣于龙泉(今属浙江丽水)叶氏。生卒年不详。曾任朝廷小官。其学出自叶适,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,与真德秀交往甚密,与葛天民互相酬唱。

  • 岳飞

    岳飞

    岳飞(1103—1142),字鹏举,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(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)人,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、战略家、民族英雄,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。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,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,缔造了“连结河朔”之谋,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,夹击金军,以收复失地。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,他的不朽词作《满江红》,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。葬于西湖畔栖霞岭。

人物生平

陈襄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,卒于神宗元丰三年,年六十四岁。他从小于村中拜老儒为师;18岁进福州城读书,与陈烈、周希孟、郑穆结为密友,称“海滨四先生”。庆历二年(1042),中进士,曾任浦城县(在今福建省南平市)主簿,代理县令,明察深研,判决不少疑案。并建学舍三百楹,亲临讲课,求学者数百人。后调任台州仙居令,作《劝学》一文,劝年轻人就学。皇祐三年(1051),入京任秘书省著作郎,后又外任孟州(今河南孟县)河阳令。当地人不懂种水田,陈襄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,教人民种水稻。至和元年(1054年),再次入京任秘书丞。外放为彭州(今四川彭县)濛阳令。富弼为宰相时,力荐陈襄。嘉祐二年(1057),任秘阁校理,判尚书祠部事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出知常州,发动民众开渠引水,使二百里土地受益。治平元年(1064),改任开封府推官。后为盐铁判官。神宗立,陈襄奉命出使辽国,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,陈襄以礼争之,不肯就座,辽人反向地方官抗议,上奏朝廷,陈襄因此出知明州(今宁波)。熙宁元年(1068),任尚书刑部郎中,修起居注,知谏院,管勾国子监事,改侍御史知杂事。时王安石执政,陈襄五次上疏,论“青苗法”之害,请罢免王安石、吕惠卿。神宗不从,但器重陈襄文才,召试知制诰。陈襄以言不见听,辞不应试。翌年,任知制诰,入直学士院。熙宁四年,陈襄出知陈州(今河南淮阳),修建范仲淹拟修的学舍,与诸生讲《中庸》。次年,移知杭州。熙宁七年(1074),复知陈州,修八字沟,排除城中水潦灾害。熙宁九年(1076),陈襄被召入京,为枢密院直学士,知通进银台司,提举进奏院,后又兼侍读,提举司天监。元丰二年(1079),兼管尚书都省事。陈襄伯乐荐贤,在经筵时,受神宗信任,曾举荐重臣、名士司马光、韩维、吕公著、苏颂、范纯仁、苏轼、曾巩、程颢、张载、苏辙、郑侠等33人。陈襄之所以能荐贤,能当好伯乐,是岀于他个人的修养,岀于公心。他所推荐的人,后来除了林希一人外,都成为硕学名臣。元丰三年三月三十一日,病卒于开封。宋廷追赠给事中,谥“忠文”。葬于江苏省常州宜兴县永定乡蒋山之原。陈襄著有《古灵先生文集》25卷,另有《易讲义》、《中庸讲义》传世。《宋史》有传。

宋史文载

陈襄,字述古,福州侯官人。少孤,能自立,出游乡校,与陈烈、周希孟、郑穆为友。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,所谓知天尽性之说,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。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,闻者皆笑以惊,守之不为变,卒从而化,谓之“四先生”。襄举进士,调浦城主簿,摄令事。县多世族,以请托肋持为常,令不能制。襄欲稍革其俗,每听讼,必使数吏环立于前。私谒者不得发,老奸束手。民有失物者,贼曹捕偷儿至,数辈相撑拄,襄语之曰:“某庙钟能辨盗,犯者扪之辄有声,余则否。”乃遣吏先引以行,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,阴涂以墨,而以帷蔽之。命群盗往扪,少焉呼出,独一人手无所污,扣之,乃为盗者;盖畏钟有声,故不敢触,遂服罪。知河阳县,始教民种稻。富弼为郡守,一见即礼遇之。襄留意教化,进县子弟于学。或谗之于弼,谓其诱邑子以资过客,弼疑焉。人劝毁学舍以塞谤,不听。久之,弼以语襄,襄曰:“自反而缩,虽千万人往矣。公苟有惑志,何名知己,”益讲说不少懈。弼由是愈益奇之,及入相,荐为秘阁校理、判祠部。译经僧死,遗表度十僧,列子庙三年度一道士,皆抑不行。知常州,运渠横遏震泽,积水不得北入江,为常、苏二州病。襄度渠之丈尺与民田步亩,定其数,授以浚法。未几,遂削望亭古堰,水不复积。入为开封府推官、盐铁判官。神宗立,奉使契丹,以设席小异于常,不即坐。契丹移檄疆吏,坐出知明州。明年,同修起居注,知谏院,改侍御史知杂事。论青苗法不便,曰:“臣观制置司所议,莫非引经以为言,而其实则称贷以取利,事体卑削,贻中外讥笑。是特管夷吾、商鞅之术,非圣世所宜行。望贬斥王安石、吕惠卿以谢天下。”又乞罢韩绛政府,以杜大臣争利而进者,且言韩维不当为中丞,刘述、范纯仁等无罪,宜复官。皆不听,而召试知制诰。襄以言不行,辞不肯试,愿补外。安石欲以为陕西转运使,帝惜其去,留修起居注。襄恳辞,手诏谕之,乃就职。逾年,为知制诰,安石又欲出之,帝不许。寻直学士院,安石益忌之,擿其书诏小失,出知陈州,徙杭州,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、银台司兼侍读,判尚书都省。卒,年六十四,赠给事中。襄莅官所至,必务兴学校。平居存心以讲求民间利病为急。既亡,友人刘寻视其箧,得手书累数十幅,盈纸细书,大抵皆民事也。在经筵时,神宗顾之甚厚,尝访人材之可用者。襄以司马光、韩维、吕公著、苏颂、范纯仁、苏轼至于郑侠三十三人对,谓光、维、公著皆股肱心膂之臣,不当久外;谓侠愚直敢言,发于忠义,投窜瘴疠,朝不谋夕,愿使得生还。帝不能尽用。